刘宝军,男,教授,教育部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贵州大学“大北农”优秀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奖学金基金项目获得者,先后荣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1):“光响应型微纳结构的精准构筑及邻二氯苯污染物去除性能及机制研究”、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第十七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大学“卓越基金”二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贵州省二、三等奖(指导教师)。
1.教学相长,立足专业学科建设,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刘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如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及翻转式课堂教学等。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使用翻转式课堂模式,使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们对刘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很是满意,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给出了满分。
刘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通过分析重大环境污染典型案例,树立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生态贵州”的意识与责任担当,为以后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操守的环境人打牢思想基础。针对贵州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刘老师通过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优化,构建了“基础理论-前沿动态-工程应用”的教学模块,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了区域人才培养特色;将基于OBE理念的“案例导入-问题分析-知识传授-练习测验”(CPKP)课堂教学渐进式模式引入环境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核心课程——《环境工程技术经济》中,有效支撑“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因材施教,为“研途”解惑,育“研途”之才。
刘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充分利用自身所学,助力学子们在科研事业上不断腾飞。刘老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秦疆洲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包括3篇中科院一区TOP文章,其中1篇发表在环境能源领域顶级期刊Nano Energy上,主持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毕业时获“贵州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并考取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赵文军在环境及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发表文章,在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在校期间赴韩国釜山参加高丽大学举办的IEEC & BWR 2019学术会议并做展板学术交流,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考取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喻兰兰在校期间发表2篇中科院一区TOP论文,并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培养1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考取湖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王佳佳在校期间发表2篇中科院一区TOP文章,其中1篇发表在环境及化工领域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主持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并考取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3. 多体系创新融合,运用专业所学,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刘老师在担任贵州大学“双创”青年导师团副团长期间,指导本科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红色专旅)贵州省二等奖,硕士生获贵州省三等奖。通过“1+2+N”模式,构建“科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形成常态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