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东,男,1963年11月生,农工党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
一、立足本职岗位,潜心教学管理
从2001年开始,杨老师一直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在构建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体系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并带动贵州省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具有24年的管理经验,是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贵州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才评审专家。
承担研究生课程《矿床学进展》、《地质学研究方法》、《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地球化学》等,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博士研究生32人(其中已获博士学位21人)、硕士研究生60人(其中已获硕士学位57人,留学生2人,考上中科院、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博士研究生25人)。2015年获贵州省优秀博士生导师。加强研究生教学改革,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三等奖各1项。
二、面向国家战略,锐意科技创新
主要从事沉积矿床、环境地球化学和古生态环境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项目专题等40余项,获国家博士后一等基金(全国仅10名)。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30余篇,专著15部。4项研究成果分别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和“科学网”报道。研究成果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1项。2023年获贵州省“新时代的贵州人”集体、贵州省第八届科普先进集体。提出“海湾聚磷”成矿理论,发现贵州瓮安地区灯影组磷矿新层位,发现玄武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床,为我国关键矿产资源找矿做出贡献。
先后获贵州省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国际矿物成因协会会员;担任《Scientific Reports》、《Acta Geological Sinica》、《地质论评》编委。
三、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地方建设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十、十一、十二届贵州省政协常委,十一届省贵州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贵州省六、七、八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农工党十六届中央委员。完成调研报告“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获得贵州省委统战部优秀调研报告(2015年)。提案“关于推进环梵净山“金三角”旅游创新区发展的建议”获得贵州省政协优秀提案(2015)。调研报告“贵阳市土壤环境状况、防治对策与开发利用建议”获得贵州省委统战部优秀调研报告(2016年)。调研报告《关于推进贵州省优质食用油茶资源储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获农工党中央2018年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研究生一级学科招生带来就业问题》社情民意被农工党中央采编,报全国政协(2021年)。2021年任农工党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专项工作组成员,2021年评选为农工党中央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3年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完成调研报告《贵州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存在问题及建议》《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存在问题及建议》得到省主要领导批示。
杨老师不忘初心,牢记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出更多硕果,桃李满天下。